张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意识到住房是农民的安身之本,宅基地的去留,正是乡村振兴中最为复杂、敏感的话题。
原先有些地方进行合村并居、强迫农民上楼的做法就引起了很大争议。
在张峰随同专家的调查中,发现每个农村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
有的孩子考了大学、做了公务员,自然想进城生活;有的村民只适应乡村生活,实现城镇化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
为此张峰在专家制订实施方案和规划时,一直强调要让农民做选择题,不要简单做问答题。
根据这个思路编制的青元镇新区建设方案,临街的三五层楼房被用作商业经营,里面则是农民的独栋住宅。
经过仔细测算和征求意见,最终决定以每人30平方米住房面积+5平方米生产用房面积的标准给予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增减挂钩”的指标售卖和企业投入,根据具体情况算账置换,村民基本上不用钱。
住宅区隔着一条小公路,即是二产用地。这里将设置产业园,从而让小微企业能以相对明宁市区更便宜的价格获得土地和劳动力,村民也能就近上班、照顾家庭,同时还能做到企业生产与居住完全分开。
至于农业,90%的农用地实现了流转,原本需要几万人种地变为几十家农业合作社或公司开展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等方式,构建起新型农业体系。村民仍然是土地承包人,通过收取租金、分红等方式分享收益。
比如在托管模式下,农业公司统一进行引种、育苗、技术指导、生资采购、包装、销售,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规模都获得了提高。
开发企业则从商业地产招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主要分红,从文旅产业的地产开发中获取利润。
经过如此规划,乡村土地增值成了最大的收益。
青元镇商业用地的出让价格从原先的40万元增至80万元。农民私下交易的小产权房,每平方米能卖到5000元。
原先的横街村曾经是一个被叫作“三不管”的村庄。在很长的时间里,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政策试点,整理出建设用地近500亩,其中的300多亩通过增减挂钩融资9800万元,结合剩下的200多亩地修建了村民集中居住区。
拆旧屋时,每户获得80万元-200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搬新居时,村民按照每平方米480元或300元的购房价,购买新的联排别墅或高层小楼。三人户独栋面积约170平方米,五人户独栋能达260多平方米。
按照规划,新村柏油路宽敞整洁,村广场一侧将修建卫生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站,绿树、水池、绣球点缀四周,白墙青瓦的独栋民居错落有致。村民聚居区旁的彩色房子便是幼儿园和小学,基础配套设施已同城市里的商品房小区基本相同。
与此同时,1800亩农用地集中后,横街村将土地对外出租给几家现代化农业公司进行运营。